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与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中国电影秉持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创作了一批如《我们村里的年轻人》(1959)、《老兵新传》(1959)、《李双双》(1962)等展现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村建设新风貌的作品。这些作品与后来的《喜盈门》(1981)、《走出地平线》(1992)、《孔繁森》(1996)、《吴二哥请神》(1995),以及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政策指导下创作的《幸福快车》(2016)、《我和我的家乡》(2020)、《一点就到家》(2020)等影片,一同形成了贯穿历史与当下的扶贫题材电影的创作脉流,展现出从农村建设到精准扶贫的政策引领下,乡村生活与农村风貌发生的转变。
在早期农村题材创作中,《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老兵新传》等影片虽未有明确的扶贫题材的创作意识,且大多以展现当时的农村风貌为主要内容,但面对当时新中国成立后的制度优势以及相对落后的生活水平,这些影片都将农村建设与农民脱贫作为主题予以展现。如影片《老兵新传》就通过一位退伍军人开垦北大荒的故事,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及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此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乡村建设题材影片的创作开始把重心聚焦于农村生产方式的改革以及邻里趣事之中,《喜盈门》《咱们的牛百岁》(1983)、《走出地平线》等影片,既有现实主义、喜剧风格的创作,也有人文价值的探求与回归,还有影像修辞的创新与探索,展现出在党的领导下农村生产方式的革新,以及在生活条件改善之后村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需求。《咱们的牛百岁》讲述了在农村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后发生的一系列邻里趣事,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女性的自我觉醒意识和精神需求。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1993年,国家成立了“国务院扶贫领导开发小组”。1994年,国家发布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扶贫政策也由“救济式”逐步转向“开发式”。影片《吴二哥请神》就以引进投资的脱贫方式为视角,讲述了村主任吴二哥引资之路的艰难,同时也展现出农村脱贫方式的转变。其他影片如《孔繁森》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出在党的领导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中国农村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的双重面向,逐渐显现出农村脱贫的新局面。进入21世纪之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美丽的大脚》(2002)、《荔枝红了》(2002)等影片不仅关注农村的经济问题,同时也关注了农村的基建与教育问题,将深刻的人文关怀倾注于农村建设与发展的新趋势之中,承担起电影体察社会、宣传文化和弘扬精神的使命与责任,描绘出扶贫题材作品的新篇章。
如果说之前的创作还属于扶贫题材电影创作的探索与初期发展阶段,那么,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引下,扶贫题材电影的创作已成为一种创作者的自觉意识,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创作模式。综合来看,主要分为两种,即人物传记式与类型化的喜剧模式。在《南哥》(2017)、《李保国》(2018)、《秀美人生》(2020)等人物传记模式的扶贫题材影片中,呈现出三个特征:一是真人真事改编,这类影片大都源自真实人物的真实事迹。《南哥》以郭建楠为人物原型,展现了他带领村民走出贫困,最终因过度劳累,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的故事;《李保国》讲述了教授李保国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河北农民,带领他们开发农业技术、脱贫致富的事迹;《秀美人生》则以黄文秀书记为原型,塑造了一位女性干部为带领村民脱离贫困不惜放弃自己在城市的工作机会,投身于脱贫攻坚事业的故事。二是人物形象的丰富塑造。影片选择的原型人物中,不仅有扶贫干部的形象,如《南哥》《秀美人生》,也有《十八洞村》(2017)中杨英俊这样的贫困户,还有以《达拉的青春》(2018)中何泳群为代表的扶贫先进个人。三是去英雄化的塑造。影片的叙事与人物塑造方面更多地展现出这些主人公作为普通人的面向,以更为贴近现实的角度展现出他们不平凡的一面,增强了影片对观众的代入感。
在类型化的喜剧模式下创作的扶贫题材作品中,通过类型化与商业化的创作融合,也实现了新的探索与开拓。不管是《我和我的家乡》还是《一点就到家》,影片都沿用了戏剧性和喜剧类型的创作手法,以乡村建设为主题,展开了叙事的起承转合,同时采用明星化的策略实现了扶贫题材影片由边缘向主流的转变,拓宽了影片的受众群体。
除此之外,还应强调的是,这两种模式并没有严格的分界,也有像《十八洞村》这样既有人物传记模式的创作特色,也有喜剧的创作风格杂糅其中的作品。《十八洞村》以真实故事为原型,塑造了杨英俊这样一位有骨气、有奋斗精神但却有些偏执的贫困户形象,也正是杨英俊性格中的缺陷实现了影片与喜剧类型的缝合,从而让影片从贫困人口的视角,从他们的内心情感和对生活的希冀出发,展现出他们内心的纠葛与挣扎,呈现出扶贫题材电影创作更为丰富的面向。
电影作为传递时代精神的窗口,始终在敏锐地感知着乡村空间的流动与乡村生活的转变。从20世纪50年代的乡村建设到新时代的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扶贫题材电影的创作顺应了时代变革的道路,同时应合了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与建设轨迹。这些影片以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反映了中国乡村几十年来的变化与成长,弥合了城与乡的空间隔阂,展现出在党的领导下,中国脱贫攻坚事业的步步壮举,也为主旋律电影的创作、主流意识与精神的彰显,开拓了新的方向。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