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微电影网长三角微电影网

微影圈

纪录片《新四军江淮大学在淮宝》拍摄工作正式启动

发布时间:2022-08-18 21:18:53

  一部再现在抗日战火中诞生的特殊大学——新四军江淮大学的创办背景和历史贡献的纪录片——《新四军江淮大学在淮宝》拍摄工作昨天在革命老区岔河镇正式启动。


党史研究专家、岔河镇相关领导和剧组代表共同出席了影片拍摄启动工作座谈会。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侵占上海租界后,上海的形势十分险恶,坚持宣传抗日救亡的报刊全部被迫停刊,一些进步的群众组织被迫停止活动。各类学校也被日伪勒令登记,实施奴化教育,否则禁止开办。各校师生不仅面临失业失学的危机,就是人身安全,也受到莫大威胁,他们希望到自由、民主、光明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继续办学、学习或投入火热的斗争中去,为争取民族解放贡献自己的力量。


“江淮大学”校部——左家楼(江淮大学纪念馆陈列室)

  面对当时的情况,江苏省委经过数次研究并与新四军军部具体联系商议,决定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原淮宝县仁和集(今淮安市洪泽区岔河镇境内)创办一所综合性大学,争取更多的知识分子投身革命。

江淮大学旧址

  江苏省委筹备创办的这所大学,经过中共中央华中局的批准,由新四军军部领导并解决经费和给养。新四军军长陈毅亲自将学校定名为“江淮大学”。

江淮大学校长韦悫(江淮大学纪念馆陈列室)

  江淮大学由曾任孙中山秘书和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的韦悫教授担任校长,知名经济学家何封、哲学家李仲融响应党的号召,自愿到江淮大学任教,上海的之江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和北京的清华大学的部分教授也应韦悫的聘请来江淮大学任教。

江淮大学党代表——梅益(江淮大学纪念馆陈列室)

  江淮大学党代表梅益是一位翻译家,是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首译者,这部小说曾对中国年轻一代产生过深远影响。
  江淮大学学生主要来自上海的部分大学和中学,他们都是由学校党组织直接或间接动员来到江淮大学的。从1942年8月至11月短短两个多月时间,上海一百多名师生,在组织的妥善安排下,通过日伪的重重关卡,全部安全到达根据地。

江淮大学师生(江淮大学纪念馆陈列室)

  江淮大学原拟设土木、农业、医学、教育四个系及普通科。由于当时条件差,师资缺乏,老师也没到齐,未能按系开课。学校利用根据地的祠堂、庙宇以及地主家大院作为校舍,以广阔的田野和树林作为课堂,除由教授授课外,新四军和当地党政军领导同志还常为同学们作专题报告,陈毅、张云逸,谭震林、彭雪枫、邓子恢、罗炳辉、郑位三、方毅、刘瑞龙、汪道涵、潘汉年、钱俊瑞、范长江、冯定等都到校作过报告。
  1944年春,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作战连连告捷,新四军四师在淮北也先后拔除了日伪44个据点,敌后根据地迅速发展。形势的变化急需补充大量干部,到新根据地去开展工作,同学们也要求走出校门,去参加边区的建设工作。经领导研究,接受了同学们的要求,于是江淮大学结束,全部同学由军部和地方党委统一安排工作。1944年6月,同学们怀着踊跃投身革命的抱负走上新的战斗岗位,在根据地的宣传、组织、新闻、教育、卫生、民运等战线上,发挥了自己的才智。
  江淮大学先后办了两期,学生共计120余人,吸收了一批爱国教授进入根据地,在敌后坚持了两年左右,为我党的统战史和中国教育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